© 上海炎烁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

炎烁动态

NEWS

炎烁动态 炎烁动态

上海多伦路 看一条华丽街道的背后

时间:2013-05-22阅读:1451次

鲁迅曾居住过的拉摩斯公寓,由英国人拉摩斯建造。

在我们面前亦是一条生活着的多伦路。

多伦路上一座纪念馆的院子里开满了樱花。

闲逛多伦路

多伦路现在是上海的“文化名人街”,笔者认为是上海市区具有旅游性的一条马路,全长不足600米,沿街的书贩和古董摊吸引路人驻足。这条街上曾同时住过鲁迅、叶圣陶的街道。里弄深处的老建筑流转着1930年代风情,湿润的空气氤氲着怀旧的味道。

进入多伦路,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建造于1924年的250号“孔公馆”,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。这座建筑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,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成为它显著的特征。

建筑外墙悬挂了特制的“孔祥熙寓所”金属标志,过往游客可以了解到这座老房子的历史。

在孔祥熙寓所外面也可以看见“该住宅现有市民居住,谢绝入内参观。”的牌子,两行文字说明这里依然是民宅。

多伦路上有一家看着非常时尚的咖啡馆。

白崇禧公馆位于多伦路210号,这座小楼是上世纪20年代,广东李氏兄弟建造了这座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。抗战胜利后,白崇禧曾在这里居住。目前,这里已经作为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。如今,“白公馆”整个平面成凸字形,四根白色的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,白色巨柱雕刻精致。

琼瑶笔下小说《烟雨蒙蒙》中陆依萍和何书桓的造型,如今原汁原味地演绎到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。附近的一些影楼,充分利用了这条街上浓厚的名人文化的氛围和资源,推出一系列的三十年代或五四时期学生造型的情侣照、婚纱照,颇受新人们的青徕,也让游人仿佛置身于影视剧的情节之中,别有一番情趣。

景云里其实正门在东横浜路35弄,在多伦路上开这个门更具有观光意义,进入弄塘处却被刻字社、社会办班稿得非常拥挤。景云里是上世纪初期建造的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楼房群也曾是20年代上海总工会所在地。走进弄堂,可以看到在门口拣菜的老人和洗马桶的妇女,生活一如平常。然而,当你细看门牌,会发现不少门牌旁的纪念牌:11号住过茅盾、冯雪峰、叶圣陶,23号住过柔石……还有鲁迅。景云里的居民对于那段历史都非常自豪。

夕拾钟楼:

夕拾钟楼楼名取自鲁迅先生的名著《朝花夕拾》,多伦路的中段,标志性建筑,钟系青铜铸造,楼高18.15米。现在的多伦路,咖啡馆、内山书店、洪德堂、孔(祥熙)公馆同各种“民间收藏馆”、古玩市场和睦共处,既有人工雕琢出来的文化艺术的样式,又有当真生活其间的人简单实际的文化,值得一逛。

在多伦路上有许多咖啡馆、茶室,在里面小坐,看着窗外的弹格路,仿佛能看到鲁迅、茅盾、郭沫若、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、柔石等“左联”作家活动的身影。

典型中国庙宇式建筑的基督教堂鸿德堂,这在教堂的建筑上非常罕见。

多伦路现在是上海的“文化名人街”,这个名头多少有点刻意,但说得却又一点不错。

深入多伦路

多伦路经过整修,很具有旅游意味,而进入其周围的弄堂小巷,更能接触上海人生活质朴的一面。

多伦路201弄2号,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旧址,深藏在一条弄堂里。这幢三层楼的小洋房当时是陈望道等创办的中华艺术大学,1930年3月2日,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召开成立大会。在楼上的“左联”展馆里,你可以发现,“左联”的成立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培养出大批文学青年投身革命之中。阿英的《夜航集》、茅盾的《子夜》、鲁迅作序的《丰收》……从1930年到1936年,7年不到的时间,480多个盟员、上百部作品,显示出了“左联”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。

左联旧址房顶的样子,一位上海史曾说过,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上海作家群有两个明显的居住区域,一个在卢湾区的思南路地区,另一个则是虹口区的多伦路附近。

继续向多伦路201弄深处走,弄套弄,双庆里就隐藏在里面。

亦在多伦路201弄,郭沫若就曾住在这幢房子里。

进入多伦路236弄更是一个市井化的生活场景,视乎比多伦路更真实。老式木格窗子前桃花盛开。摆个小摊经营着,就在自己的家门口。阅报栏前,一只猫咪都懒散地卷缩着,丝毫不怕当地的居民。近在咫尺华丽的多伦路,似乎与236弄的生活是两个世界。

来源:新浪微博(攻略菜)